濾杯的第一篇,相當然爾是從V-60開始了,其實我生平使用的第一個濾
杯應當是扇形的 kalitta,而且是塑膠製品。只是那時的東西都還懵懵懂懂
,而且當時的濾杯也已經不知去向。之後再開始深入時,就已經開始V-60的
時代了。
其實這可以分做兩篇來寫,順便騙騙文章數,但寫在一起,對照起來比
較方便。
目前市售的V-60分成兩種,一種是原本的 (下圖左) ,另一種是薄型 (
下圖右) 。實際上的差異除了杯壁本身的厚薄外,肋條的深淺也有差異,薄
型的明顯較立體些,在沖煮上就會影響到流速。
那麼實測上的影響會有多少呢?
實驗用濾杯搭配濾紙,不放粉,直接倒入260cc 的常溫水,紀錄它流到
觸底的時間點。 (以後會很常用到這模式)
可以看到其實落差不大,大概只差1~2 秒,但已經差很多了......
底孔:18.2mm(原)、19.4mm(薄)
肋高: 0.7mm(原)、 1.2mm(薄)
而且,在眾多濾杯之中V-60真的算是流速相當快的,搭配上錐形的設計
,可以讓風味集中而鮮明。所以使用這款濾杯可以很容易的呈現出清爽、個
性明確的感覺。
然而,關於濾杯設計上呈現螺旋向下的構造,我個人比較抱持的觀念是
:螺旋的弧形,比起直線向下,更能撐起濾紙,確保肋條所造成的通道能夠
暢通。至於『螺旋是對應地球自轉的科氏力』這個觀點,我不太贊同,因為
這影響太過輕微,就算有些許的影響,也不在人類可以感受到的範疇。而且
,如果影響真有如此之大, Hario應該會另出紐澳版本才對。
另外,如果要做大水流旋轉的話,建議使用較粗的水流,太細的水柱穿
透力較強,比較無法帶動水流旋轉,在沖煮流程設計上,給大家參考一下。